一年级阅读训练七篇

2021-06-20 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阅读:

思维训练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脑智能开发与训练技术。其核心思想是相信<;人类的大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得到加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一年级阅读训练的文章7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一年级阅读训练

  雨后的一个上午,妈妈领我到公园去玩。在花池边,我发现了五只小蜗牛,就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捡起来,带回了家。

  我把蜗牛装在一个大口玻璃瓶里,贴着瓶内壁,放上菜叶和薄薄的黄瓜片,瓶口用窗纱封好,算是给蜗牛安了新“家”。不一会儿,五只蜗牛陆续从壳里钻了出来,并把软软的身体紧贴在菜叶和黄瓜片上。临近黄昏时再看,呵!新鲜的菜叶变得伤痕累累,那黄瓜片中间被掏了个大大的洞,真没想到蜗牛的牙齿还真够厉害的。我早就听说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于是,想马上找到蜗牛的嘴看个究竟。我把蜗牛的`“家”搬到了我的书桌上。机会等来了,一只蜗牛吃饭后到窗纱上活动,因为这时蜗牛的肚皮向上,我终于在它那两对触角下寻到了它的嘴。随着身体的蠕动,蜗牛的嘴不时地张开,差不多与它的身体同宽。从蜗牛张开的大嘴里,我想看一看牙齿,可能是牙齿太小了,无论我怎么努力都看不到,真急死人了。

  不知道是不是让我给宠的,小蜗牛吃东西很挑剔,快要变质的黄瓜片,即使饿了也不吃。所以,每天我都要为它们打扫宿舍,并随时换上新鲜的食物,蜗牛每天都出来吃食、活动,尤其喜欢雨后天气凉爽的时候。可是有一天,一只蜗牛怎么也不肯从壳里出来。我拿出来仔细看,从蜗牛壳背面靠里边部位,发现有个白色小气泡状东西,在很有节奏地跳动。我在每一个蜗牛的同样部位进行观察,发现都有这样的东西在跳动,我想我是发现蜗牛的心脏了。我把这个消息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妈妈观察后也持肯定态度,还夸我观察认真呢。于是,我和妈妈开始为每一只蜗牛测起了心跳。身体藏在壳里休息的蜗牛心跳每分钟50——70次左右,而活动着的蜗牛心跳在每分钟80——100次左右,这真是我的又一大收获。

  蜗牛每次出壳,总是先出屁股,最后出头。

  爸爸说,这几只蜗牛是野生的,它们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养久了会对它们有不好的影响。临近开学时,我带着这几只小蜗牛重新来到了公园,把它们放入原来的花池,然后与每一只道了别,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蠕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句子,填空。[方法提示:通过读句子,思考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意思,即主要内容。]

  (1)呵!新鲜的菜叶变得伤痕累累,那黄瓜片中间被掏了个大大的洞,真没想到蜗牛的牙齿还真够厉害的。

  这句话主要写_______,我是从这些词体会到的:___________。

  (2)临近开学时,我带着这几只小蜗牛重新来到了公园,把它们放入原来的花池,然后与每一只道了别,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从这句话我体会到________,我是从这些词体会到的:________________。它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3.小作者通过观察,有了哪些有趣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蠕动:像蚯蚓那样慢慢地爬行,多指软体动物。

  小心翼翼:形容十分小心,生怕出错。

  2.(1)蜗牛的牙齿很厉害,“伤痕累累”、“大大的洞”。

  (2)作者对小蜗牛的喜爱,“与每只道了别”,“恋恋不舍”,首尾呼应。

  3.(1)发现蜗牛的牙齿很厉害,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但太小,肉眼不容易看到。

  (2)蜗牛只喜欢吃新鲜的食物。

  (3)发现它的心脏是白色小气泡状的,活动与休息时心跳是不一样的。

  (4)每次出壳,总是先出屁股,最后出头。

第2篇: 一年级阅读训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就必须时时刻刻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想思考,会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进行思维训练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从以下几下方面入手是行之有效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由于时空限制,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逼真地再现当时的情景,提供思维的各种感知材料,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充分感知,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丰富其感性认识,从而顺利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教学《黄继光》一课的重点段落,学生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站起来?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又站起来了?”此时,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愤悱,我播放录像《黄继光》中部队攻占597.9高地部分场面。那机枪声、大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身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黄继光奋不顾身地靠近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等情景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对课文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时,我再让学生答题,他们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而是用自己的创造性语言回答得有声有色。

  2加强语言训练,启发学生思维

  思维和语言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离开了思维,则不能发展语言;离开了语言,思维则没有意义。新颁发课程标准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因此,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学的教学与训练来实现。如小学第十册《记金华双龙洞》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我授课时先让学生理解“溪声变调子”是什么意思后,便提出一个问题:“溪声为什么时时变换调子?看谁能从语句之间意思的联系方面进行回答。”我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善思,使他们弄清了这段话中的层层关系――溪声变调子是因为溪水有缓有急,是因为溪流有宽有窄,山势的坡度有高有低。学生在搞清楚了“溪水”、“缓急”、“宽窄”、“山势”之间的内在联系后,理解了课文,认识了课文所描述的事物。为了加深巩固学生对这种因果关系和事物联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又设计了“因果倒置”换个说法的训练。即“一路迎着溪流,溪声时时变换调子,因为随着山势……”而后,又启发了学生思考,谁还能换个说法?有的学生则说:“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声时时变换调子,因为溪流时而……”。这种借题(句)发挥的训练不但加强了语言训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鼓励质疑,激发学生思维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看到的、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例如教学《琥珀》一课时,学生在预习中就产生了不少问题,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迫切希望求得解决。在课内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题,气氛相当活跃。开始时学生问:为什么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故事是发生在一万年前而不是一百年、一千年前?课文前面写苍蝇飞进“树林”,后面写海水逼近“森林”、“树林”怎么变成“森林”的?为什么两只小虫在松脂挣扎以后,腿的四周会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在学习课文时,又有学生提问,课文中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一转眼”表示很快的意思,而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是漫长的,怎么会“很快”就过去了呢?还有的学生问:“课文中写‘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据我了解,尽管海面上风浪再大,而海里几十米以下总是平静的,是没有波浪的,怎么会发生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去的情况呢?”

  从以上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一篇课文,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提了很多问题,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因此,教师一要适时鼓励、引导,使学生实现从敢于质疑到善于质疑的飞跃。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解决学生的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会和理解,而且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精神,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4抓住课文难点,培养学生思维

  学生对课文中含义深刻或含而不露的语句的理解是个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用启发性的问题带动学生来理解这样的句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呢?我认为这是教师在课前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如第十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学生对“爸爸会打她的”这一句不能正确理解,有的学生不相信!爸爸会这么狠吗?学生会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女孩的爸爸真的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如果小女孩把火柴卖掉,爸爸会打她吗?接着让学生联系在旧中国劳动人民卖儿卖女的悲惨遭遇,引导学生从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中去推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这样由近及远地联系,推想,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了对小女孩及她父亲的同情、怜悯和理解,使学生懂得了小女孩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得要小女孩挣钱过日子,明白了在那种社会制度下穷苦的劳动人民的孩子为何得不到大人的疼爱。

  因此,我认为抓住课文的难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联系、推想、判断,就要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样长期训练下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5组织讨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讨论是由学生把自己探索的内容,自己的看法想法,用语言与大家交流。在讨论中,有时会发生争论,我就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共同点,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讨论的内容,来自学生提出的有启发性的问题,有的来自教师有意识的“设疑”。如学习《将相和》一文,课文中有:在秦王面前,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争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说着举起宝璧向柱子撞,这是我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大家想想当时情况下,蔺相如会不会去撞?为什么?学生积极思考争着发言。有的说:“他不会撞,因为他知道秦王很贪宝,是不会让他撞碎的,他这样做是吓唬秦王的。”有的说:“蔺相如会撞的,因为他很勇敢,他来秦国前就作好了牺牲的准备,为了赵国利益也会不惜一切。也有的说:“蔺相如有勇有谋,如果秦王强迫他交出宝,他会去撞,宁可玉碎,也决不让秦王占到便宜,但为了保住宝,维护赵国尊严,即使只有一丝的希望,他也尽可能不去撞。

  以上讨论中看出,学生肯动脑,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尽管看法不一,但都能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这种讨论,有益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根本着眼点在于鼓励学生多想、有思、善思,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知识面越来越广,素质也越来越高。

第3篇: 一年级阅读训练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节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持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节选自《庄子·這遥游》)

  (注)①穷发:穷,尽;发,草木,植被。指不毛之地,沙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化而为鸟化:

  (2)怒而飞怒:

  (3)天池也天池:

  (4)其广数千里广:

  (5)未有知其修者修: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3.(甲)(乙)两文中所述之鲲鹏,借助于飞到“南冥”,其目的是

  4.你从鲲鹏身上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1)变化(2)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3)天然形成的水池(4)这里指宽(5)长

  2.(1)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2)(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3.风力(外力);到理想的境地去追求精神自由

  4.(1)人应有执着的信念。(2)人要有雄伟的气魄。(3)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柟梓豫章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②也。及其得柘棘枳枸③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①柟豫章:都是端直好木。②眄睨:斜视。③柘棘枳枸:都是有刺的小树。

  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北冥有鱼____

  (2)志怪者也____

  (3)野马也,尘埃也____

  (4)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____

  (5)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____

  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未足以逞其能也。

  7.(甲)(乙)两文段都寓理于事,共同表达了______的观点。

  8.(甲)(乙)两个文段在塑造形象时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案】

  5. (1)同“溟”,海 (2)记载 (3)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4)称王 (5)等到

  6.(1)(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翔(时),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不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

  7.万物的活动是有所凭借的。(意思对即可)

  8.【甲】文段在塑造大鹏鸟的形象时,运用了比喻、夸张、想象的写作手法;【乙】文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刻画了腾猿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①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②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选自《庄子》)

  (注释)①适:往、去到。②适:适应。

  9.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水击/三千里

  C.然后/图南

  D.此/小大之辩也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怒而飞(_______) (2)此亦飞之至也(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1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鹏”和“斥鴳”的形象特点。

  【答案】

  9.A

  10. (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极点

  11.(1)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垂到天边的云。

  12.大鹏硕大无比,有崇高理想,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斥鴳胸无大志,目光短浅。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鰷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怒而飞____

  (2)请循其本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15.《北冥有鱼》运用想象和____(修辞手法),描绘了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____时气势壮美的形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写了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展开辩论,展现了两人不同的____,同时表现了他们思维的敏捷。在辩论中,庄子认为的“鱼乐”其实是他内心____的一种折射。

  【答案】

  13. (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追溯

  14.(1)这只鸟,海水运动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

  (2)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15. 夸张 示例:奋飞(意思对即可) 示例:认知态度(意思对即可) 示例:愉悦(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逍遥游》)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

  (选自《逍遥游》)

  16.解释下面的加下划线词。

  (1)怒而飞怒(________)

  (2)志怪者也(________)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________)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8.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19.这两则寓言故事蕴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答案】

  16. (1)振奋,用力鼓动翅膀 (2)记载 (3)迁移 (4)向上

  17.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18.作者笔下的大鹏:体型硕大,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19.甲文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乙文是说目光短浅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远大志向。

  (六)文言文阅读。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逍遥游·北冥有鱼》)

  (乙)庄周游于雕陵①之樊②,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③,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④不逝目大不睹。蹇⑤裳躩步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⑦,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⑧逐而谇之⑨。

  ——(《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

  (注释)①雕陵:栗园名。②樊:此处指园圃。③感周之颡(sǎnɡ):触到了庄周的额头。④大,广。⑤蹇:此处指提起衣服。⑥躩(jué)步:快步行走。⑦累:牵连。⑧虞人:看管栗园的人。⑨谇(suì):责骂。

  2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志怪者也(志:记载)

  B.去以六月息者也(以:用)

  C.捐弹而反走(走:跑)

  D.而集于栗林(于:在)

  21.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

  B.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

  C.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

  D.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

  2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23.《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甲)(乙)两文各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

  20.B

  21.C

  22.(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异鹊认为螳螂有利可图便跟了过去,因贪图(或看见)利益却忘掉了自身的性命(或安全)。

  23.【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乙】任何时候都不能见利忘形,否者会后患无穷。(或:只顾眼前利益者必有后患。或:万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物物相得亦相牵累,利害是并存的。或:应多角度看待问题。大意对即可)

  (七)阅读《庄子》二则,回答问题。

  (甲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4.解释加点词。

  A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 B亦若是则已矣 是:

  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 D 庄子日:请循其本 循:

  25.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孰与君少长。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请循其本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策之不以其道

  26.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鹏之迁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7.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①甲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②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案】

  24.A.志:记载 B.是:这样 C.全:完全,完备 D.循:追溯

  25.B

  26.①大鹏鸟在飞往南海的时候,水溅起来的浪花就有三千里之高,两个翅膀乘着盘旋向上的旋风而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大鹏飞离时是凭着六月的大风。

  ②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27.①借《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对鹏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②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八)阅读下面两段古诗文,完成各题。

  (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共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共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

  (二)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向。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2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怒而飞(______________) (2)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___)

  29.把文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0.文段(一)分三个层次描绘鲲鹏展翅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请分层概括。

  31.比较阅读(一)(二)两段古诗文,说说其中的“鹏”各是什么形象,并总结“鹏”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答案】

  28. (1)振奋,用力鼓动翅膀。 (2)气息,风。

  29.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

  30.第一层,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第二层,写鹏鸟迁徙南冥的活动;第三层,写大鹏俯瞰大地的景象。

  31.古诗文选段(一)中的“鹏”,体型大,力量大,有志向,还善于借助风达到目的地;古诗文选段(二)中的“鹏”搏击长空、乘风高飞。“鹏”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学形象,象征民族精神:伟岸强大,为了理想一往无前,心胸宽厚,能凭借长风获得更大的力量!

  (九)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周家贫,故往贷粟①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②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③!”

  ——选自《庄子·外物》

  [注]①贷粟:借粮。②波臣:水官。此为鲋鱼自称。③肆:店铺。

  3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怒而飞(______)

  (2)去以月六息者也(______)

  (3)周顾视(______)

  (4)我且南游吴越之王且(______)

  33.下列对乙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B.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C.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D.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3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35.甲乙两文都用故事说理,它们分别阐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

  32. (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气息,这里指风 (3)回头 (4)将要

  33.B

  34.(1)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2)您难道有一点水来救活我吗?

  35.甲:通过鲲鹏变化和大鹏南冥的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乙:这个故事是用来说明求助于人是困难的,统治者是虚伪的。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①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②,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③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④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⑤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⑦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⑧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坳:凹陷不平。②胶:被黏住。③培:通“凭”。④夭阏:挫折,阻止。 ⑤莽苍:指郊野。⑥晦朔:夜和旦。⑦穷发:北方不长草的地方。⑧修:长度。

  36.给文中画线的句子用“/”划分停顿(共三处)。

  3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2)去以六月息者也

  (3)而后乃今将图南

  (4)三餐而反

  3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名为鲲/②故虽有名马

  B.①其远而无所至极/②初极狭

  C.①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②负势竞上

  D.①穷发之北/②欲穷其林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40.[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世间万物皆有所倚,无法实现真正的逍遥。除此,[乙]文还阐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

  【答案】

  36.(1)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37.(1)用力鼓动翅膀(2)离开(3)打算,准备(4)通“返”,返回

  38.D

  39.(1)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翻译的关键点——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加“是”,判断句)(2)乘着旋风就像羊角一样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气,背负青天。

  40. 大; 小

  (十一)比较阅读下面两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1.解释加点的词。

  ⑴《齐谐》者,志怪者也。

  ⑵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⑶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⑵故曰:教学相长也。

  43.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鹏之徙于南冥也 《谐》之言曰

  C.弗食,不知其旨也。 弗学,不知其善也。

  D.故曰:教学相长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风格汪洋恣肆。

  B.乙文出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文中多格言警句,观点鲜明,富有气势。

  C.甲文塑造的“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成语“大鹏展翅”和李清照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都源于此。

  D.有人说:儒家尚正气,追求正义大道;道家尚清气,推崇清静无为。两选文正是这种说法的代表。

  45.甲文借助想象,抒发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乙文通过比喻,表达对学习生活的期望。请结合具体词句,分别赏析两文的“想象”和“比喻”之妙。

  【答案】

  41.⑴记载 ⑵这样 ⑶困惑

  42.⑴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⑵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3.B

  44.D

  45.示例:甲文:从“北冥”到“南海”,作者想象丰富,视域开阔;“鲲”“鹏”体积、能力之大,更是奇特无比,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带来强大的阅读震撼,收到雄奇瑰丽、汪洋恣肆的艺术效果。(能结合具体词句,赏析到位即可)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

  (乙)死生,命也①。其有夜旦之常②,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③,皆物之情也。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④以湿,相濡⑤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⑥。

  《庄子·大宗师》

  (注释)①命:天地自然之理,与下文“天”意相同。②有:同“犹”,如同;常:运行不止。③与:同“预”,干预。④呴:吐口水。⑤濡:沾湿。⑥化其道:与大道化而为一。

  4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徙于南冥 徙:

  (2)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者也

  (3)鱼相与处于陆 相与

  (4)与其誉尧而桀也 誉:

  4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48.根据对(甲)文内容的理解填空:“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介绍了鲲鹏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句子)可知鲲鹏变化的神奇。根据“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鲲鹏奋飞时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

  49.(乙)文体现了庄子怎样的人生态度?试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答案】

  46.(1)迁移。(2)气息,这里指大风。(3)—起。(4)称道,赞美。

  47.(1)当它奋发起飞的时候,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2)以唾沫相互润湿,不如将过去江湖里的生活彻底忘记。

  48. 体形巨大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气势壮美

  49.庄子的人生态度是豁达的,他认为“死生,命也”,它就像昼夜的不停运行一样,是天地自然的规律,人对自然规律是无法干预的。

  (十三)文言文阅读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秋水时①至,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两涘③渚崖④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⑤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日,望洋⑦向若⑧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带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时:按时令。②河:黄河。③涘:河岸。④渚崖:水洲岸边。⑤河伯:黄河之神。⑥旋:转,改变。⑦望洋:仰视的样子。⑧若;海神名。⑨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50.翻译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1.两段文章都以雄奇的想象塑造形象。甲文中大鹏的形象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乙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的态度是“__________”,见到大海后,河伯态度变为“__________”,这一形象带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0.(1)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51. 第一空: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第二空:“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第三空:“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第四空:现有(个人)的见识往往是有限的,我们不应囿于已有的见识而骄傲自大(或:河伯善于反省自我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值得学习;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要谦虚,不能自做等

  (十四)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②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⑤!’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注释) ①相梁:在梁国为相。②国:国都。③练食:干净的竹米。④醴泉:甘美的泉水。⑤吓:拟声词,发怒时的叫声。

  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怒而飞 怒:_________________

  (2)志怪者也 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________________

  (4)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往见之 见:____________________

  (6)或谓惠子曰 或:____________________

  53.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54.用自己的话说说“惠子恐”的原因。

  【答案】

  52. 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记载 旋风 风 看望 有人

  53.(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

  (3)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54.惠子害怕庄子来梁国夺取他的相位。

  (十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课文《<庄子>二则》)

  (二)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①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患:担忧②睫:眼毛③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④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5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2处)

  庄 跻 为 盗 于 境 内 而 吏 不 能 禁 此 政 之 乱 也。

  5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以六月息者也/不以千里称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王之伐越,何也

  C.化而为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D.不知其几千里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57.把文段(一)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8.文中所写的“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59.文段(―)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文段(二)记述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55.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56.D

  57.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58.“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59.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认识他人容易,认识自己是艰难的。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4篇: 一年级阅读训练

  思维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点燃求知欲望的引石,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也是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方面的关键。阅读过程,往往离不开思维过程,也不存在离开思维的认读和理解,因而思维训练对提高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由此,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重视发展下一代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旧模式,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是为了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老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使学生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形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病:第一,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思考老师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完全是由老师牵着走,围着老师转,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别谈什么创造能力了。第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一个班来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每个学生因其生活经历、认识能力、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等不同,会从各个侧面对同一篇课文提出各种问题,老师设疑无形中将学生的思路归入了教师既定的轨道,这样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第三,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无疑??知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老师预先设计好了问题,在学生还未有疑时强加给“疑”,抛掉了学生自己“无疑”、“知疑”、“质疑”这三步而直接进入第四步“解疑”。长此下去,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自主学习习惯就难以形成,独创性就难以发挥。因此,我们必须突破“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以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使他们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呢?

  1.鼓励质疑,激发思维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善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不愿让学生质疑,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问题过于分散,难于统一,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1.1课前质疑、知疑。每篇课文教学前,都应布置学生先行预习。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把书读流利,还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用圈划法把把它表示出来,在书上留下思考的轨迹。并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把问题写到质疑本上。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思维的过程。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动脑筋思考了,老师就应该加以表扬,这样长期坚持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想象,逐渐养成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文字的训练。

  1.2课中解疑。课前质疑中教师已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主线,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再通过争论与探讨让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主动地去探究,去积极地思考,从而深入地全面地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同时也获得了新知,进而也就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寻求新知识的习惯。

  1.3课后质疑。在讲读分析完课文后,教师应留一些时间,问学生是否都懂了,还有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整篇布局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时,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基本理解,进行再质疑、解疑,无疑又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得主动、而且学得深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引发想象拓宽思维

  联想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开发智能。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性,鼓励学生把原有教材作为启发想象的出发点,运用已感知的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并且以此为基点,去畅想、去创新,构想出新的情节、新的形象,从而拓宽思维。这样就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也应注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自觉主动地运用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通过鼓励质疑、引发想像、开放练习等方法去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有一个更大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第5篇: 一年级阅读训练

  常常,我们看到这样的“优质课”“公开课”:不管教学活动多么的新颖多样,教学内容多么的丰富深厚,教学问题多么的繁杂深刻,学生总能配合默契,精准回答,整个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通畅而精彩。而在我日常的教学视导中,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一个接一个,却浅显到一问学生就能作答;即使是有些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总能顷刻化解或在小组交流中迎刃而解,教学任务按时完成

  听后看后,我却心生疑虑和担忧:学生真这么能干吗?还未能或未能充分进入文本细细读悟就能对答如流,这是学生真实的思维成果吗?显然不是。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因为赶教学进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常常喜欢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群体的思维代替个体的思维,以参考书的答案代替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来,教学进度跟上了,教学顺畅了,但却缺失了学生真实的思维训练。

  因为这样进行语文教学,我们很难听到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更难听到学生独到的、深刻的看法,我们抱怨学生在课堂上当收音机,考试阅卷时更为学生不能准确答题而埋怨、生气,为学生习作的肤浅和主题的缺失而烦恼,却忽略了我们教学中的问题:没有真实、扎实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学活动,已经让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自然会出现思维肤浅甚至不正确的情况。这样的语文教学怎么能达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教学目标?!

  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她)才能掌握教材。所以,理解与表达,是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小语教学中必须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就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给足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

  语文课堂上朗朗的书声必不可少,而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充满智慧的发言则更令人欣喜。

  课堂上,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批注、勾画、圈点,进行深度的感悟,才能产生个性的、透彻的认识、看法。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需要必要的时间。不同学生思考的速度是有区别的,有的快,有的慢。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师耐心等待,巧妙巡视,细心观察,掌握进度,待大多数学生有了思维的结果后再行教学,万不可为赶时间而蜻蜓点水,作作样子。

  二、营造学生潜心会文的氛围

  氛围指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人置身于一种特定的氛围中能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潜心会文的氛围,让学生浸润在思考的世界里,与作者、作品进行深度对话,从而受感染,明事理。

  要保证学生潜心会文,教师要重视学习环境的布置,如教室淡雅的色调,张贴鼓励思考的名言;课堂上,教师要重视读书习惯的培养,但更要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习惯;既有适度启发和耐心的观察,更有耐心的期待,要尽量减少一些干扰学生思维的行为,如频繁走动、不必要的说话打岔等,给学生一个能静下心来读书的空间。

  三、教给学生有效思维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通过读作者,读相关作品帮助理解所学教材;通过词语串联法、合并段意法、提问法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分合法、替代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解词法;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文本含义;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提问的读书方法;对某一段文字的画面进行想象、联想训练……让学生在方法习得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能力。

  四、掌握学生思维训练的原则

  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并遵循此原则扎实开展思维训练。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观念,是一种先进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把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见,鼓励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突出其主体地位。

  2.激励性原则

  要明确思维训练的目标,要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肯定其思维成果,让学生充分享受思维成果的愉悦。

  3.客观性原则

  要依据教材、课标的要求,公正评价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和学习,保护思维积极性。

  4.循序渐进原则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通过学生长期学习,不断思考,以及各种激励措施逐渐感染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5.全员参与原则

  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实地参与到思维训练中。

  6.因材料施教原则

  不同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水平,教师既要有总体训练目标,又要有不同层次学生思维训练的目标,分层要求,区别对待,保证学生思维能力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设计引发思考的有效问题

  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中问题的设计。问题要有价值,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要“精炼”,简洁的问题学生易记住;问题要“准确”,问题清楚明白,学生易读懂,才能保证学生思维有方向;问题有“梯度”,学生通过努力读书能解决。

  六、善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理答能力。所谓理答,就是面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分析、过滤、指导、纠正、启发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思维成果带来的愉悦体验,调动其思维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精深思维的引领,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七、开展有效的思维训练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活动形成思想。”在活动中,学生思想最易积极表现,而思维也最灵动,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极能在各种活动的结合中实现。加速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它们会刺激思维过程活跃起来,只要点燃这种火花,儿童就想知道得更多,就想更深入地思考新的现象。

  为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情,积极开展语文思维活动。如“实物鉴赏”“趣味知识竞赛”“谜语竞猜”“演讲比赛”“辨论会”等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组织好班级读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

  阅读能启智。首先,教师要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即通过阅读让学生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让阅读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其次,大量的读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见多才能识广,作者作品以及作品中人物所反映出深邃的思想,人生智慧,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教师要组织好班级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有思想的人。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6篇: 一年级阅读训练

  很久以前,蜗牛长着一对翅膀,四只脚,一对触角,在空中自由地飞舞着。

  在一次重大的飞行比赛中,蜗牛遥遥领先,甩下了所有对手:蜜蜂、蝴蝶……夺得了冠军。于是,奖杯便授给了蜗牛。

  蜗牛得了奖杯,得意洋洋地飞舞着,叫喊着。这以后,它就把奖杯时刻带在身边,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可是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就只能在地上爬行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去。

  好心的朋友见蜗牛背着沉重的奖杯,艰难地爬行着,便劝它把奖杯放下来。蜗牛却把别人的好心当成恶意。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劝它了。

  天长日久,蜗牛和奖杯连在一起了。它再也不能飞行了,只能背着沉重的奖杯,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由于它睡觉时头缩在奖杯里,现在只能勉强地从奖杯里伸出长着一对触角的头。

  1.蜗牛很久以前长得什么样?

  2.蜗牛获得的是什么奖?

  3.得到奖杯以后它是怎么做的?

  《蜗牛》答案

  1.蜗牛很久以前长着一对翅膀,四只脚,一对触角

  2.蜗牛获得飞行冠军

  3.先是得意洋洋地飞舞叫喊,接着怕别人偷走背着奖杯在地上爬,并睡在里面,最后同奖杯连在一起,只能勉强伸出触角与头。

第7篇: 一年级阅读训练

  我们常用蜗牛爬行来形容速度慢。其实,确切地说蜗牛不是爬行,而是滑行的。在它通过的地方都留有它分泌的一层黏(nián)液,这样,蜗牛即使在锋利的刀刃上爬,身体也不至于被割破。蜗牛害怕阳光,因为阳光会把它的身体烤干。它大部分时间缩在壳里睡觉,壳口还用一层黏液封闭起来。整个冬季它可以一连睡上几个月。蜗牛的嘴比竹尖还要小,可是长着两万五千六百颗牙齿。当然,这些牙齿,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如果我们把蜗牛放到一个纸盒里,那它能用牙咬个洞逃走呢。它的眼睛长在触角的顶端,不过视力很弱。好在它的嗅觉异常灵敏,弥补了视力的不足。

  1.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刀刃()的嗅觉

  2.仿照画“____”的句子,用上“因为”这个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这段话分4层,用“‖”标出。这4层的关系是()。

  4.这段话写了蜗牛哪几个方面的生活习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锋利灵敏…点此查看四年级课外阅读训练答案集100则 (本文答案在第6页)…(并列关系)4.①蜗牛行走靠滑行。②蜗牛害怕阳光。③蜗牛嘴小牙齿多。④蜗牛视力弱嗅觉灵敏。

一年级阅读训练七篇

https://www.51cyh.com/gerenzongjie/273769.html

推荐访问:

技术个人工作总结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关于代孕的演讲稿3篇 下一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15篇